智而知礼义,知礼义而天下正……这才是正理!”
“百姓不知礼义,便宜的只会是贪官、庸官。百姓求告无门,只能默默忍受,如此怎称得上盛世?”
“而今我大明富有四海,多有民众背井离乡,去往海外开拓者。若是民智不开,前往蛮荒之地繁衍生息,数代之后,子孙后人岂还能自承华夏后人之身份……”
那士子有几分呆气,摇头晃脑,时不时看看手中的纸张,显然他所说的,尽都在那纸上。已有人上前几步,劈手将那张纸从他手中夺过,而后放到刘三吾前头给众人齐观。
这些纸张上,赫然是一篇文章。只看了标题,刘三吾便是面色一白,心中警铃大作。
因为那纸张的上首,署着这文章的标题和作者署名。
标题:《民智论》;作者:宋濂。
宋濂,而今大明学界几乎是无人能够质疑的泰山北斗,宋濂!“这文章……”刘三吾情不自禁的攥紧了手中的纸张,声音干涩:“这文章,”
“是何人交给你们的?”
他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这些方才还众志成城的士子们,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被分化、被分裂。就是因为这篇突然出现的文章。
他刘三吾,确实是如今应天城的新学泰斗。但论声名,却是拍马也及不上宋濂!
他刘三吾,其实是半道出家,在新学昌盛之后,才改学了新学,成了新学大儒……而宋濂,他却是新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亲自为新学作著,他整理新学理论,他亲手将新学发扬光大,他可以说是如今天下文人之望……
即便是他刘三吾,对上宋濂,也要执师礼……
天下士子大都心向宋濂,宋濂既在文章里支持开启民智……那么他刘三吾,又能煽动几人?
“回刘师,这文章,却是陛下交由我等传阅的。”那士子道。“无怪陛下竟忽然想开启民智,原来早先便与宋师有过探讨。”
“刘师,这一回,却是我们行事鲁莽了。陛下高瞻远瞩,我等却是险些做了这天下的绊脚石。”
刘三吾只觉得万分难堪,那“绊脚石”等语,就像打在了他的面皮上一般。他翻阅着宋濂的这一篇“民智论”,只见上头,从孔子“有教无类”说起,再到大明这些年来的变化,他在北方的见闻,以及对“天下人皆智”的憧憬,可谓是环环相扣,字字句句鞭辟入里。
显然,这篇文章火候极其精深,怪不得能够煽动走一部分士子的心思。刘三吾定了定神,勉力开口道:“宋师虽才学渊源,但却也难免有失偏颇。”
“开启民智,何等大事?岂能一概而论?从古至今,从未有开启民智之举。”
“轻易尝试,万一败坏了大好局面,我等这一代,岂不是成了华夏的千古罪人……”
“我新学向来讲求‘实事求是’,以我之见,还是当稳妥为上。‘民愚易治’的理论流传了上千年,老祖宗所说的,自有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