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要是对大理、高丽、倭国之类的还能落下点儿油水,对辽国,只能呵呵了。
采购和销售能是一回事吗?可是不愿意干也得干,宦官,到底还是家奴,跳槽都找不到第二家用去位。
熬吧。熬着熬着,熬到今年,出现转机:樊楼突然要争当东京第一楼。本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精神,国信所上上下下终于过上了一个肥年。
武事令人扼腕唏嘘,只能从其他方面找补。好在大宋朝文运昌隆,前有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有重塑文坛欧阳醉翁,现在更有当朝王相公,大苏、苏两兄弟等众多文豪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大宋文坛群星璀璨,诗词远播四方。就连北国皇帝都感叹:愿来世生为宋人。
当然了,如果真的有人劝他赶紧转世投胎,并且保证一准能如愿成为宋人,估计会被安排先行为陛下探路。
眼下酒楼东侧客人中聊得最多的话题便是新年期间流传出的新词。上元节只过了三,正是贺岁档的高峰期,一首首新词在客人口中流传,引得声声喝彩。
时近正午,一首《青玉案》被人吟唱出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
此句一出,酒楼内顿时安静下来。已经听过的,知道这首词的魅力,放下酒杯细细回味;首次听闻的,或是被词句吸引,或是被旁人裹挟,也仔细聆听起来。
就连西侧的武夫们也停了下来,回首东望。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曲终了,酒楼内瞬间沸腾起来。此时简单的喝彩已经上不了台面,要想被人关注,必须得品评几句,还要言之有物。
好在这本就是汴梁百姓的拿手强项,别看东京城里没出过几个着名词人,但是诗词评论这块阵地一直牢牢掌握在汴梁百姓手郑
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也有人专门盯着最后一句,似乎非要从这句后面推测出什么香艳故事才肯罢手。
楼内喧嚣不已,一直呆在柜台后面、仿佛隐身一般的掌柜抬起头,给忙碌的店二一个眼神。
店二会意,出陵门,片刻后,领了两人进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
两人进入店中,先向四方行礼,随后老儿打起拍板,女子唱了起来,仍是那首《青玉案》。
那女子一开口,瞬间让人清楚地感受到职业歌手和业余票友之间的巨大差距。待到女子唱了两遍,收了声音,喝彩声一起爆发出来,声音之大仿佛要把楼顶掀翻。
店二见状,拿起一张托盘,走过各处桌案。客人们纷纷解囊,或三五铜板,或半串铜钱,更有楼上的客人吆喝着从挑空中扔下几块碎银。
那店二眼疾手快,不曾让半个铜板落地。转过一圈之后,店二来到老儿身边,将托盘中的铜钱和碎银一股脑倒入老儿肩上的褡裢之郑老儿和女子再次向四方行礼道谢,着吉祥话走出店门。
喧闹过后,楼内气氛渐渐回落,但多数话题仍围绕这首新词展开。突然有一人问道:“了这么多,这首词到底是哪位名家的手笔?”
这一问勾起了众饶好奇心,纷纷扰扰,却偏偏没有一人能得清楚。又过了一阵,却听得有人平淡地道:“某倒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