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
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诈。”
很简单的道理,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听谁的’的争执。
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
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可民的属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
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双重管理,这個问题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问道:“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
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回道:
“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