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叫过来,给他们讲述自己对末敏弹结构的设想。
其实也很简单,这玩意的图网上到处都是,前面是战斗部,后面是探测器和控制器,再往后是降落伞。
粗一看,传感器的光学窗口被战斗部给挡住了,且没法实现两者的轴向平行,妙就妙在子弹药弹出之后,战斗部会绕着一根偏心轴旋转180度,如此一来,就把传感器的光学窗口给亮出来了,而且保证了两者的轴向平行,甚至两条轴之间的距离,比老毛子那个要更近,这无疑对打得更准是有好处的。
在高振东拿出这个结构之前,说实话,不论是陆工,还是罗教授,都没少为这个末敏弹的结构刨脑袋,主要是口径实在是太小了。
110mm啊,还要布置传感器,实在是没法搞。
这回高振东这个简简单单的的偏心转轴结构一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高总,你这个结构绝了!”
“对啊,我正在担心,想了很久都没想出办法,这个真是太巧了。”
“结构简单,但是就是能解决问题!”
“而且这个结构,一旦展开,天生就能靠两者重心的固定关系,解决红外探测器的扫描角度问题,都不用专门去设计了。”
“……”
陆工和罗教授两人赞不绝口,他们又想起被高振东前面拿出的很多和结构有关的奇思妙想支配的恐惧。
比如正交四元探测器,又比如枪挂榴弹发射器前装发射……
两人赞叹一阵之后,罗教授最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陆工拿出了自己的前期工作成果。
“对目标的探测和击发,我的考虑是设定一个与背景的温度差下限,利用保持电路记录一定量的超限数据值。根据这些超限值的相互关系和超限次数等数据,配合弹体旋转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引爆弹药。至于这个规律,还需要研究和试验。”
陆工不愧是搞红外探测的,已经想出了一些路子了,而且这些办法可以使用模数混合电路解决,并不一定需要用到计算机这种东西,至于好不好用,还要研究和试验。
对于这个,高振东点点头,没有多发表意见,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