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范围,的确涵盖了18节。”
海装局的同志们大喜,哈,就说高振东同志靠谱嘛。
但是你们这表情是什么意思?不是都应该笑嘛?都给我高兴起来啊。
“那还有什么问题么?”
那位想了想,说道:“虽然这个范围涵盖了18节,但是并不表明它就一定会落到18节左右这个范围,因为这个范围的下限是15节,不能排除是15节的可能。”
15节也好啊,比特么11节强多了,海装局的同志心想,不过这话可不能说出来。
“那高总工是怎么判断能够满足18节的指标要求?”
“高总工的计算,比我们多了几个预设条件和自设的公式,根据这些东西计算下来,的确是18节。但是这些条件和公式吧,以前从来没见过,没有应用的记录……”
海装局的同志听明白了,通俗的来说,高振东自学船舶设计之后,自己搞了些新鲜玩意出来,更进一步的证明了,这个船型,的确能在设定条件下,跑到18节。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高振东自己搞的这些新东西,是不是对的?从感情上来说,搞船舶的同志,是倾向于相信的,毕竟能搞出更高指标的装备,谁不愿意?
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又不能如此草率。
同志们主打一个纠结,就很难办。
这是个无法验证的问题,但是海装局有自己的办法。
“同志们,你们现在有在该功率下,实现15节以上航速的方案没有?”
此题绝杀!
各个船舶研究所的同志,既然来论证,又大多都有竞标的心思,自然已经做过相关的考虑。
先考虑好了,在论证的时候,力争在某些参数细节上对自己单位偏一偏,等到竞标的时候,这不就有了嘛。
虽然理论上高振东拿出了前期工作人员,不得参加竞标的相关规定,但是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
这个时候,这个圈子太小,参加论证的同志,就跑不出竞标单位的范畴去。
这类特例,其实日后的招投标和服务采购法规也有类似例外,比如单一来源采购,比如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等等。
既然早有考虑,那大家回答起来还是很快的。
“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