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使刘宇所知不多,不好评断。但既是刘阁老推举之人,想来在治理一方上,必有其能力,臣不便反驳。”
刘健认真道:“若蔡国公你觉得此人选不合适,你尽管直言。”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在下入朝时间尚短,所知悉的人甚少,至于用谁不用谁的,还是要看刘阁老等德高望重的同僚举荐,在下岂敢僭越?”
即便刘健已经料到今天张周就是在“示弱”,但还是有点招架不住。
因为他实在看不懂张周如此做的目的。
“刘宇。”朱祐樘道,“让朕再行斟酌吧。”
说到这里,朱祐樘还特地看了张周一眼。
大概是觉得,张周或是因为在朝堂上不方便反对,回头私下去跟张周商谈一番,到时张周再反对再举荐旁人,照样也是可以的。
这就体现出朱祐樘对张周的“回护”。
……
……
大同巡抚的事,看似是暂定了个刘宇,因为众官员对刘宇熟悉的人也不多,加上是刘健从张周的“牙缝”里挤出来的一个大同巡抚,传统文臣对于刘宇似乎还是充满期许的。
李荣道:“陛下,宣府巡抚马中锡已经多番上奏请辞,如今宣府军饷之事治理不当,户部已着请陛下再派人前往宣府,打理宣府府库之事。”
大明边镇的规则,宣府主要是作为西北粮仓大本营存在的。
弘治十年宣府军饷出现重大问题时,是由时为户部左侍郎的刘大夏兼佥都御史,以宣府巡抚的身份,治理军饷之事,并在一年之内令宣府地方军饷得到了改善,但刘大夏却激流勇退选择了告老还乡。
马中锡因为其能力的平庸,即便有一颗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心,奈何忠心和清廉是不能当饭吃的,耿直也不能,再加上西北改粮开中盐引制度之后,军需粮草状况每况日下,以马中锡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克服如此大的问题。
朱祐樘又抬头望着在场大臣道:“宣府府库之事,诸位卿家有何见地?”
这次还没等刘健出面推举于谁,张周走出来道:“陛下,宣府粮仓军饷之事,涉及到西北各边镇的安定,若治理不当,只会引起军中将士的动荡不安,所以臣提请,以前户部左侍郎刘大夏,重新启用回朝,治理宣府军务之事。”
此话一出。
在场很多大臣更是带着不解。
刘大夏虽然没做过尚书,但熟悉他的人不少,此人虽说不上是茅坑里的石头,但也不是可以被张周一次举荐所能“收买”的。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