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七八十年代,文化人很少,农村女性有文化那就更少了。
在农村,很多男性尚且没办法保证能接受教育,更别说不受家庭重视的女性。
这时候的女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错,极少数家庭条件不好的,那也是天赋惊人。
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没有手机什么的,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报纸这种更新迅速的媒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他们也看到了这篇文章。
很多人都感同身受,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那十年里下乡过的,知道从农村来到北平有多不容易。
也有人受过这样那样的歧视,更多的只是默默忍受。
一个是自卑,另一个是莫欺少年穷的想法,毕竟他们已经考上了大学,未来可期。
再加上李稻花在文中把自己放的低微,把黄来弟放的高高在上,仿佛是黄世仁和杨白劳,写的入木三分,让人代入感极强。
北邮的学生看到事情是发生在北邮,开始四处打听这是不是真事。
人都被打住院了,打听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黄来弟今天是正常上班,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不算轻松,没有电脑的时期,他们要手动记录借阅还书,还要整理图书馆书籍,破损的要及时修订……
这时候不管是图书馆还是书店,都是人山人海的,一天到晚基本忙不停,图书馆还好点,面向人群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学生,人没那么多。
她平时的工作就是整理书籍,把还回来的书按照标号重新放回原位。
奇怪的是,她感觉今天好像总是有人盯着她窃窃私语,等到她转头去看,周围的人又都低头在认真看书。
等到她出了图书馆,终于知道了原因。
在图书馆里,大家不希望打扰其他看书的同学,图书馆外面不一样。
一些情绪激昂外向的同学,看到她出来,确认她是黄来弟之后,义正言辞的说:“农民不是乡巴佬,北平也不是你家的,你这是搞封建复辟!”
好嘛,一顶帽子砸下来,砸的黄来弟头晕目眩的。
李稻花的文中倒是没有直白的说这些,可文字是神奇的,是可以延伸的。
黄来弟在赵苏城面前确实唯唯诺诺,在别人面前绝对的重拳出击。
“你算老几,好狗不挡道!”她出来是准备去吃饭的,现在被人挡路,自然没好气。
作为文化人,这些同学们脸皮薄,不好意思骂人,只是据理力争,被这么指着鼻子骂,还被这么多人看着,脸腾地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