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见那么简单的事。
华美的国债债权人全在国内,本息总额也超过了2000万。其中约八成都是各家商业银行或基金机构直接买下的,普通国民债权人的占比也不算低了。
也就是说,如果再以“中央银行储备凭证”或是“国有大西洋银行商业储备凭证”之类的记账货币大规模发行或偿还国债,到时肯定会引发不可预知的通货膨胀,真正吃大亏的反而是四处放贷的华美各家私营金融机构,而且还有损这个年头华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记账货币的社会金融信用。(注:通货膨胀对债权人不利。)
身为保守派核心骨干的总理关如中,本想继续发行长期国债来应对,结果第一批反对的就是各家私营银行幕后掌控的国会议员,其中又以自由派和中立派的大佬为主,他们加起来就过了表决半数。要再用常规手段举债根本不可能通过。
就连和保守派努力保持关系的进步派,这次也开始旁观,何况进步派阵营也有不少私营银行和基金,这必然是保守派孤军奋战而毫无悬念的一场败仗。
1646年度开始,必须减少国内债务的清偿负担,就成了国会和内阁之间能否达成国家财政预算案的关键。
怎么做?一个字:砍!砍掉财政赤字,砍掉延续多年的国债发行惯例。
能精打细算自然是好事,但如此大规模地消减预算,甚至还是负增长。必然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现在华美正在步入历史最佳发展期。
紧接着,《1646年度国家财政补充预算案》又开始表决,当在场超过半数的手举起来的时候。关如中干脆闭上了眼睛。
补充预算案,其实就是对正编预算的补充,本质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举债,但核心内容是发行一种新类型的国内债券。凑集资金来补充国家经常性预算项目的不足,而且总额将达到1000万之巨,听起来会让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兴亡的普通人振奋!
这种新类型的国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永久性国债,债权人只能每年获得利息,而永远无法收回本金。
但按照补充预算案的规定,这笔总额1000万的永久性国债发行过程却显得极为特异而复杂,并非纯粹的模仿当初英格兰银行的举动。
第一步,财政部委托央行“名义发行”这批国债,为年利息6%的永久性国债,并将由国有大西洋银行整体强制购入。
第二步,国有大西洋银行用“国有大西洋银行商业永久债券”的形式,又以5%的利息面向国内其他私营金融机构或个人发售,表面上赚取了1%的利息差,看起来并不亏。
为增加吸引力,该债券发行五年之后还会得到央行3%的票面贴息,也就是说,购买了这种永久性债券的机构或个人,虽然收不回本金,但最终能得到8%的年利息,而且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