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越南和法人开战,前线将佐求粮求械的折子每天雪片一般的飞向两广总督衙门,而各地诸多兵员、粮秣、弹药却迟迟运载不过去。最为搞笑的是,越南前线是打是和、是赢是输,朝廷居然需要从洋人的口中才能得知。没办法,gd到京师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得跑几天,可洋人的电报几分钟就到,这电报、铁路两项之重要,从一场战事就可见一斑。
皇上愁的因当不是这折子准与不准的问题。现在朝中因中法战事之由,支持办电报、铁路的越来越多,即使在有些食古不化的迂腐之徒,也难逆这大势。
现在的问题是,这电报、铁路应该怎么办?
大清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擅长嘴炮的翰林、庶吉士们,上折子出主意、参这个参那个绝对一个比一个积极,但要让他们拿出具体方案,那就抱歉了,一个没有!
这崔国因也是一样,长长一份奏折,先是说了因为电报、铁路不畅而在这场战局中产生的问题,随后又预估了一旦战事深化,或者未来有其他变故,因为缺乏快速有效的沟通和交通手段会出现的问题,最后大言炎炎的论述了电报、铁路非办不可。
洋洋洒洒上千字,就没一个字说在那儿办、由谁办、怎么办?至于需时多久,耗钱几何,办成后如何管理,更是一个字儿没提。
这样一个折子扔过来,愁死了小皇帝。不准吧,这战局紧急成这样,通讯、交通的落后带来的问题如此突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怎能视而不见墨守成规?准吧,可载恬也不是神仙,铁路咱也没办过啊,一个旨意下去胡搞一起不但起不了效果,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我就去了!到底谁是皇帝?崔国因轻轻松松一个意见——办铁路吧,剩下的活合着全得由他这个皇上来操心!
奕譞想了想,“皇上,不如明发旨意,让各省督抚自荐,各地如需修建铁路,必须制定明确方略,上报朝廷会议后施行。同时也可向天下广招相关人才。想我大清泱泱万民,难道就找不出会办理电报、铁路的人才?”
一旁翁同龢听了奕譞的意见后也是点头:“醇王的提议最为合适,老臣附议。”
载恬想了想,“那就先这么办吧,回头翁师傅给拟个旨意行文各省。哦,对了……”说道行文各省,载恬想起一事。
“顺便下旨令各地举荐年轻人才。只要是操守廉洁而且有所特长,不论是吏治勤明、兵事娴熟,还是熟悉中外交涉事物,又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