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道家的房中术包含许多长生之术,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看来和他钻研房中术大有关系,但后人研究这首诗时多忽略了这一点。
曹操带头修习房中术,于是邺中的官僚、贵族们纷纷效仿,趋之若鹜。曹丕在《典论》中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人们对此如痴如狂的情景:颍川却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史。初,俭至之所,伏苓价暴贵数倍。……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奄竖真无事于斯术也。
在以上这段描述里,说到太监(寺人也去学房中术,这岂非荒诞至极?其实太监虽丧失了性功能,也许性心理需要仍旧存在,同时,因房中术是一种长生术,与“辟谷”“行气”殊途同归,所以从这个角度去修习,还是可能的。
到了晋朝,宫廷中此风仍不衰,“孝武帝、会嵇王道子及会稀世子元显等东晋当日皇室之中心人物皆为天师道浸淫传染”。直到南朝,王室及宫廷中信奉者仍不乏其人。当然,房中术的流行不仅限于宫廷,当时在民间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东汉有个文学家张衡曾写过《同声歌》,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评价很高,认为“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
这么说吧,连太监这样的群体也成为了房中术的拥护者,历代统治阶级就更不多说,除了极个别异于常人的卫道士之外,几乎都是房中术的拥护者,这也是在中国上层,道家才是主流的最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想要在统治阶级上层混得开的道家人物,房中术是必不可少的,刘混康更是其中佼佼者。
在历史上,宋徽宗赵佶便经常向刘混康请教房中术,并且在刘混康的指导下,成为子嗣困难的赵宋帝王中的另类,生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