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而且这手段在这年代,甚至将来的一二十年里,屡屡都能得手。
港岛的大刘为什么能从身家几千万,暴涨到10亿级别,就是靠着先挑选出,股价远低于真正市值的公司。
然后暗中吸纳股份,等手里的子弹足够了,再高调对外发布自己有意收购这家公司。
股民肯定会想着趁着大刘和公司原股东,争夺股份的机会,从中捞一把。
一下子等于股民、投资机构和公司股东三方拉高股价。
到了这时候,如果真的非要买下这家公司,那就看谁手里的资金更多。
但大刘又不傻,不可能以双倍的资金去买一家,真正价值,只有1.5倍的公司。
所以全面收购公示声明里,会设定一个收购价格上限,和股份收购数量上限。
拿九龙仓做例子,大战之前股价77,包船王为了一举拿下这家公司的控制权,对外公布以105港币每股的价格发起全面收购。
而且股份上限是49%,直接表明势在必得。
怡和想保住九龙仓,就只能出更高价格,但怡和退缩了。
不过这种收购手段,后续的麻烦也很多。
强势入驻目标公司,今后的发展不错,一切都好说。
一旦经营出问题,新仇旧恨一起算。
所以单纯的金融投机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好好经营目标公司。
拿到控制权后,把公司优质资产分拆抛售,才是他们后续的赚钱手段。
等能卖的都卖了,留下这家烂摊子的公司,同样有价值。
光是上市公司这一点,就能把公司卖给那些,因为年限不够,基于上市圈钱的公司。
这就是所谓的买壳上市。
想买壳上市,自然得出高于这家公司实际价值的价格。
就算空壳公司还有欠账,也能用多出来的收购价,抵消全部,或者一部分欠款。
然后拿着大量获利离场,再次盯上另外一家上市公司。
当然,实际操作没那么简单,可核心就是这一套。而且屡次得手。
但核心却是舆论。
在黄伟信和楚向前说,资金如何安全进入港岛的时候,胡安已经在心里默默想着,如何全楚向前进入股票市场。
1亿的现金,在这年代,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可惜想是这么想,真正敢这么做的极少,毕竟没人能预料到未来的局势如何走。
等楚向前听完了黄伟信的汇报,目光看向胡安时。
这鬼佬第一句话却是,“楚,有兴趣花10万港币,买下交易所的一个席位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