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障摘除切口大小在6-8mm。
还不到经典术式一半的小切口?
坚硬的晶体核该怎么出来?
魔术么?
“德国医生的切口只有3mm。”雷多医生拿出了自己的手绘稿,解释道,“他先在眼内将晶体核做切割,切成四份。待切割完之后,再又小切口牵拉而出。”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叹,分割完之后再娩出是他们没想到的。
但很快,一些不同的质疑声出现了,这是新风向中的常态:“眼内切割,会不会对眼睛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比如角膜水肿?囊膜破裂?”
“不只是术中的损伤,我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持怀疑态度。”
“确实,手术不应追求场面上的漂亮,更重要的是术后恢复能否达到预期。小切口看似很精彩,估计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喝彩,但最后还是得看病人满不满意。”
雷多也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在这位德国医生的2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确实有17位出现了角膜水肿,其中3位在3天内自行恢复,其余的恢复时间略长了些,在5-7天左右。”
“水肿几率有些高,那囊膜破裂呢?”
“有3位。”
“视力恢复情况如何?”
“有5位病人没能恢复,其余都得到了些许改善。”11
“竟然有5位?占比有些高了。”
“而且也只是些许改善,应该和普通摘除没区别吧。”
雷多被说得有些尴尬:“毕竟是小切口,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些缺点还需要慢慢克服。”
“小切口、大切口都是一样的术后处理方法,对于视力的恢复也没本质上的影响,我个人不太喜欢冒这样的风险。”
“我也是,如此高几率的角膜水肿一定是术中过多切割操作造成的。还不如安分使用经典的手术模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卡维听着这些议论,获益良多,包括之后的梅毒鼻重塑和基于牙病的上下颌切除术+术后整形,都让他惊叹于外科学院浓厚的整形氛围。
上午的例会因为遇上的不太和谐的“南丁格尔”,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等新风向结束时,已经过了12点。
卡维本以为还需要再坐两三个小时的冷板凳,准备拿着休息室的餐盘好好享用一下学院里的美食。谁曾想伊格纳茨趁着中午休息时间把他拉去了院长室。12
伊格纳茨的父亲,瓦特曼院长就在房间里等着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