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同年冬天,被刘备火烧博望坡的夏侯惇,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
这场惨烈残酷、却又1边倒的战斗很快结束。
因为陷入绝望的兵卒们斗志全无,将主将李通绑缚结实之后主动弃械跪地投降。
李通这个倒霉蛋,在1年之内竟然被生擒两次。
正发愁章陵郡无人屯田的张绣,当然不会无情杀俘。
张绣令郝普率5千兵卒,将这些被牢牢绑缚、且手无寸铁的5千余名俘虏押解回章陵郡,顺便还能震慑1番章陵郡中心怀不轨之徒。
随后,张绣方才看向仍被牢牢捆缚、披头散发、满脸生无可恋的江夏士人李通。
李通此刻可谓狼狈之至,其人不但披头散发、衣衫褴褛,而且脸上沾满黑灰,就连须髯都被烈焰燎去1半。
张绣看着李通,似笑非笑。
“李文达,1年之内被生擒两次,不知你有何感想?”
张绣这个问题,好比问1个被连续戴了两次绿帽子的男人有何感想…
这是典型的骂人揭短。
李通还能有何感想?他只觉人生如此惨淡,从此生无可恋。
所以李通恶狠狠地瞪了张绣1眼,不发1言。
这时,志得意满的诸曹、夏侯等1众猛将围拢上前。
蔫儿坏的曹洪哈哈1笑。
“李文达,哈哈,别来无恙否?”
由此可见,曹洪比张绣还要坏十倍。
李通却并未在意曹洪的恶趣味,而是扬起满是黑灰的脸,惊愕无比地看向卞夫人,以及包括夏侯尚、曹真、曹休等小辈儿之人在内的曹氏、夏侯氏众人。
“卞…卞夫人?元让…元让将军?你等…你等何故在此?”
卞夫人明显比小叔子曹洪沉稳许多。
佳人向狼狈不堪的李通盈盈1礼,正色道:“文达,妾曾闻,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故妾已率曹氏、夏侯氏两家投奔卫将军,不知文达欲何去何从?”
李通对此瞠目结舌、半晌无语。
他委实没想到,曹家和夏侯家,竟然会投奔去年将曹**迫至穷途末路的赵旻。
卞夫人看懂了李通的难以置信。
“文达,妾且问你,去岁官渡之战时,你可曾收到汝南袁氏劝降书?你麾下郡功曹、及1众掾属,又可曾与汝南袁氏私下勾结?”
李通:“这…”
卞夫人冷笑起来。
“文达以为,纵然卫将军不断曹公后路,曹公胜算又有几何?”
李通:“这…”
卞夫人咄咄逼人:“文达可知,就连荀令君都已对曹公失去信心,与曹公合谋孤注1掷、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乎?”
李通:“这…”
卞夫人幽幽1叹:“饶是如此,曹公亦难免落败,可见曹公本非袁贼之敌也。文达以为,当今天下,可与袁贼匹敌者,尚有何人?”
李通几次3番欲言又止,最后化为1个字。
“这…”
?格刻薄的曹洪嗤笑1声。
“嫂嫂勿要再多言,李文达理屈词穷矣!”
李通满是黑灰的脸虽看不出脸色的变化,但从其人剧烈起伏的胸膛可知,这厮1定已被曹洪气炸了肺。
李通说不过卞夫人,还说不过曹洪?
“曹子廉1派胡言!若非赵贼屡次坏曹公好事,曹公焉可最终落败?曹公与袁贼在官渡僵持,若无变故,鹿死谁手,当犹未可知也!
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论,某深以为然!若钟元常羁縻关中如常、孙伯符遇刺身亡、曹子廉你坚守南阳,曹公必可胜袁贼、甚至最终或可被天子封为魏王!”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论,某深以为然!若钟元常羁縻关中如常、孙伯符遇刺身亡、曹子廉你坚守南阳,曹公必可胜袁贼、甚至最终或可被天子封为魏王!”
这画面着实有些吊诡。
曹家人不帮曹操说话,反而是李通这个外人极力吹捧曹操。
看来李通是曹操的死忠粉儿。
因事涉自家族兄,曹洪被李通怼得哑口无言。
张绣哈哈1笑,接过话茬。
“李文达,你才是1派胡言!钟元常羁縻关中?你可知若非卫将军,关中流民将饿殍遍野乎?曹孟德可曾顾念流民?
孙伯符遇刺身亡?孙伯符乃天下英杰,其人遇刺绝非幸事也!
曹子廉坚守南阳?哈哈!荒谬!若非老夫中曹孟德奸计,曹孟德焉可得南阳!”
【作者题外话】:汉朝属火德,其德为孝,服色尚赤。
汉承秦制,秦尚水德。
汉初以5行相克,属土德(土克水)。
但刘邦斩蛇起义,曾自称赤帝之子(赤帝子、杀白帝子之谶纬故事),赤帝即炎帝,传说善用火。
因此汉朝的5行始终,在土德与火德间多次摇摆。
东汉建立,确立为火德。
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刘备善用火,恰恰与他的汉皇后裔身份吻合。
建安7年(202),刘表使刘备北伐许县,兵至南阳。
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至博望。
刘备纵火烧营而走。夏侯惇看见漫天焰火,领兵追击,遭刘备伏兵围歼。前有伏兵、后有火海,盲夏侯被烧得全军覆没,狼狈溃走,若非李典及时接应,惇哥恐怕?命难保。
可惜,袁绍死得不是时候。
刘备已攻到南阳最北部的叶县,距许都仅隔着1个昆阳时,袁绍突然挂了,刘表大恐,连夜发十2道金牌逼迫刘备班师…
刘表太废了!
建安十3年(208),曹刘孙3家赤壁合战。
刘备、刘琦、孙权合兵,痛击曹老板。
赤壁大胜的关键,是靠那几船走舸中的硫磺硝石。
(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吴书9》
赤壁战后,曹老板北狩。
刘备在华容道再次纵火,企图烧死曹老板。
此次纵火因为时间计算偏差,未能成功。
公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刘艾《献帝起居注》
刘备戎马半生,纵火卅载,终马失前蹄。夷陵之战,被6逊1把火烧平百里连营。
其人全军覆没、兵甲尽毁、少壮派军官1朝丧尽。
刘备狼狈逃回白帝,急火攻心,上吐下泻,1命呜呼。
真应了那句话: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5十,不称夭寿;今朕年6十有余,死复何恨?--《诸葛亮集》
刘备戎马倥偬,纵横天下;向火而生,因火而死。
再来说1说所谓的十胜十败论。
在袁曹争霸的历史背景下,荀彧曾提出“4胜论”,即从“度、谋、武、德”4方面,论证曹操优于袁绍。
同时代的郭嘉,也曾提出“十胜十败论”。
其立论根基与荀彧相同,可见这种自我激励的行为,在曹营内部非止1例。
注意:4胜论见《荀彧传》,十胜论见《傅子》,文多不引。
有鉴于此,后世读者往往会认为“4胜论”、“十胜论”代表着历史大势,甚至因此钦佩荀彧等人的高瞻远瞩,实则不然。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有鉴于此,后世读者往往会认为“4胜论”、“十胜论”代表着历史大势,甚至因此钦佩荀彧等人的高瞻远瞩,实则不然。
“4胜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完全是因为曹操是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所以曹营方面的言论才能得以保留。
从史料记载看,沮授、田丰、许攸、审配,甚至是郭图的才华都不在荀彧、郭嘉之下。
他们彼时也必然为袁绍提出过许多精辟的战略见解。
只不过由于袁绍的失败,其谋主的言论便无法得到广泛宣传,最终归于散佚。
1言蔽之,即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推过程。
认识到这1点,便能够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通过梳理线索,可以发现无论是荀彧提出的“4胜”还是郭嘉提出的“十胜”,与真实情况均相去甚远,只不过是“成王败寇”逻辑下的历史书写。
《荀彧传》记载了4胜论,《郭嘉传》注引的《傅子》则记载了十胜论。
概而论之,4胜论是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论述,十胜论则是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方面展开论述。
比对《荀彧传》与《傅子》,可知郭嘉的立论与荀彧几乎完全1致,连措辞也高度相似。
(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傅子》
《傅子》的作者是傅玄,他与《魏书》作者王沈、《魏志》作者陈寿处在同1时代,可知“4胜”与“十胜”的基础史源应该相同。
《荀彧传》称此言论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曹操,达到“强弱易势”之目的;《傅子》也明确表示,郭嘉献策的背景是“曹操欲讨袁绍而力不敌”。
(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荀)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魏书荀彧传》
太祖谓(郭)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傅子》
可见“胜论”的本质是1种精神鸦片,主要起自我安慰的作用。
至于这种安慰剂式的言论,最初的提出者究竟是荀彧还是郭嘉,则难以定论。不过按郭嘉与荀彧同为颍川出身的背景来看,这份言论的原始底稿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共同拟定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魏书荀彧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魏书郭嘉传》
按人际关系来看,郭嘉是由荀彧引荐,存在裙带勾连。按职能分工来看,荀彧担任尚书令,留镇后方;郭嘉是随军谋主,常在前线。
先是,(荀)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魏书荀彧传》
(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魏书荀彧传》
(郭嘉)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魏书郭嘉传》
照此论之,“胜论”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的共同意见,只不过在不同场合下由不同的人物负责陈述进谏,因此出现了“4胜”、“十胜”等不同版本。
在“4胜论”中,荀彧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陈述,力图贬低袁绍,抬高曹操,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鉴于历史的后续发展,确实很容易令人误以为荀彧有“未卜先知”之能,甚至因此神化历史人物。
然而从史料的相关记载及诸多旁证中,却可以发现荀彧提出的“4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度胜:袁曹度都不咋地,2人半斤8两。
荀彧认为“袁绍外宽内忌,猜忌多疑;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因此在气度方面超过了袁绍。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魏书荀彧传》
这当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袁绍外宽内忌不假,曹操的雄猜阴刻,却远胜袁绍。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袁绍外宽内忌不假,曹操的雄猜阴刻,却远胜袁绍。
《崔琰传》记载“太祖?忌,有所不堪者,皆见诛”。
《曹瞒传》记载“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
《诸葛瑾传》记载“曹操杀伐过差,离间骨肉”。
至于刘勋、娄圭、许攸这些功勋宿将,先后被找借口诛戮;
连刘备也认为曹操“必不容己”,最终弃官出走。
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魏书崔琰传》
(刘备)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1言蔽之,袁曹2人,度都不咋地。
荀彧虽然极力鼓吹曹操“明达不拘”,他自己却因为阻挠曹操篡汉而惨遭赐死(212)。
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讽刺。
(荀)彧病留寿春,(曹)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荀彧传》
谋胜:绍叔白手起家,十年不到的时间,袁绍便从1介郡守,成长为“据4州之地”的巨无霸,可见他绝不是“迟重少决,失在后机”的寡断人物,而是“豪侠得众,怀雄霸之图”的英明之主。
这1点,曹老板和绍叔同样半斤8两。
荀彧认为“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因此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魏书荀彧传》
这也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这点无需赘述,曹老板之所以能起家,靠的完全是绍叔。
武胜:绍叔秒杀曹老板。
荀彧认为“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因此“士卒虽寡,皆争致死”,在武力方面也胜过袁绍。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然而从史料来看,所谓“士卒虽寡,皆争致死”不免言过其实。因为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左右之人便暗通袁绍,图谋行刺主君。这明显是上下离心的明证。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许)褚常侍(曹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许)褚休下日,(徐)他等怀刀入。--《魏书许褚传》
同时,对3国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便知道,袁曹双方在兵力、武备方面的直观差距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兵力差距,不要说荀彧、曹操了然于胸,连寄居许县的名士孔融都心知肚明。
孔融当时失去了北海郡,逃到许县做寓公;他公开声称“袁绍地广兵强”,还极力鼓吹田丰、许攸、审配等人才干。
(孔)融谓(荀)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3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后汉书荀彧传》
孔融在青州割据时曾与袁谭交过手,当然了解袁绍军队的实力,因此这番言论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孔融)遂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城坏众亡,身奔山东。--《9州春秋》
但荀彧闻言,却立刻反驳孔融,还极力贬低田丰、许攸、审配、逄纪等人的才干,最后得出结论“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荀)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后汉书荀彧传》
从荀彧气急败坏、口不择言的态度中,不难看出“武胜论”并无逻辑可言,实际就是廉价的精神鸦片。
至于荀彧提到的“御军宽缓,法令不立”,也并非袁绍的问题,而是因为审配、沮授、田丰等河北豪强树大根深、恃宠而骄的缘故。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货以万数。--《魏书王修传》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献帝传》
宗法社会中,地方豪强不听调遣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宗法社会中,地方豪强不听调遣的情况比比皆是。
曹操在兖州也曾面临过“百城皆叛”的尴尬局面(见《程昱传》)。
因此统治者对豪强大族的羁縻安抚,只是寻常惯例,并非袁绍的个人问题。
直至袁绍死后(202),袁绍集团的谋主也并未背叛袁绍家族,仅仅是分裂为袁谭系与袁尚系,继续对抗曹操。
连“3郡乌丸”这种边地蛮族,也厚待袁尚兄弟,可见袁绍的统治基础相当广泛且稳定。
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武帝纪》
因此即使袁绍已死,曹操仍然耗费了整整5年时间(202-207),才彻底消灭袁绍诸子的残余势力。
(十2年)9月,(曹)公引兵自柳城还,(公孙)康即斩(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魏书武帝纪》
由此可见,无论是“御军宽缓,法令不立”还是“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均是不实之词。
最后看德胜,这点是无可争议的。
绍叔同样秒杀曹老板。
荀彧认为袁绍沽名钓誉,曹操以至仁待人,因此“寡能好问者”多归袁绍,而“忠正效实之士”则投奔曹操。
(袁)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曹)公以至仁待人……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魏书荀彧传》
在这种叙事构建下,曹操之“德行”远胜于袁绍。
然而历史真相绝非如此。
如果说“度胜、谋胜、武胜”尚有商榷余地的话,“德胜”便无疑是纯粹的吹捧之词,与事实南辕北辙。
袁绍是世家子弟,累世公卿;曹操是宦官子弟,赘阉遗丑。
就连荀彧也不得不承认“绍凭世资,从容饰智”,曹操则认为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颇有自卑之感。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让县自明书》
关东起兵之初,诸侯“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袁术当时看到“豪杰多附于绍”,还气得口出恶语。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魏书武帝纪》
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后汉书袁术传》
就连后世的陈寿,在撰写《3国志》时也表示“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充分肯定了他的容貌、气度与名望。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魏书卷6》赞语
概而论之,无论是“4胜”还是“十胜”,与历史真相均相去甚远。
不过通过对袁曹双方“度、谋、武、德”的分析比对,倒是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并理解官修史书的构建逻辑。
1是成王败寇;2是吹捧前朝已正己之名。
晋吹捧代汉的曹魏而贬低群雄、蜀、吴,就是基于这两大逻辑。
本章完!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