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初年(196-200),议郎之职,往往被曹操授予心腹,借此将其滞留身边,避免袁绍等人的征召。
考虑到当时曹仁、曹纯皆授议郎;
曹洪为谏议大夫;
征召江东华歆(官至魏相国)时,最早亦授议郎。
可知同为“议郎”的吴硕,大抵可以视作曹操的腹心之人,滥觞无疑出自少时的“奔走交情”。
。
可知同为“议郎”的吴硕,大抵可以视作曹操的腹心之人,滥觞无疑出自少时的“奔走交情”。
因此作为曹操心腹的吴硕,也便特别适合充当汉廷的卧底。
建安4年(199)恰好在官渡之战前夜(200),吴硕同袁绍、许攸又有故交,恐怕他的倒戈由来已久。
就董承所言,称“议郎吴硕是我心腹之人”,便可看到“反曹势力”早已蓄势待发。
(王)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董)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献帝起居注》
由于吴硕被杀,记载极少,故无法串联勾稽其生平始末。竟连籍贯都失载。
如果我的推测成立(即吴硕与吴巨有血缘关系),那么吴硕籍贯大约是长沙,因为按《吴书薛综传》,有“长沙吴巨”的称谓。
刘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吴书8薛综传》
彼时外州士人充任京官实属常见。
以衣带诏相关人员为例:
曹操是豫州沛国人,刘备是幽州涿郡人;
董承是冀州河间国人,而吴巨(与吴硕)则是荆州长沙郡人。
吴巨与刘备的私交、以及对曹操的抵触态度,也不难看出其政治立场与生平履历,与史书中的“将军吴子兰”实在太过相似。
吴巨之名,在诸书记载中另有“吴臣”的写法,但考虑到“硕”与“巨”,“子兰”与“子卿”之间的关系,可知吴臣为非,吴巨为是。
薛综、步骘传亦作“吴巨”,惟《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作“吴臣”,疑误。--《3国志辨疑》
之前我曾撰写过丁冲系列,通过《太平御览》、《魏略》、《汉纪》中稽留的散碎材料,模糊勾勒出其人始末。颇有乐趣。
咱们以“吴巨、吴硕”为题材,将2人失考的表字、籍贯、仕宦履历以及政治立场加以串联。
虽然或有“求之过深”之嫌,但相信对喜爱3国的读者朋友,也不乏些许启发。
此时竟有了傅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感慨。
虽然以我目前的能力,大概只能做到“脑洞大开3千里、犄角旮旯找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