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温柔地吻了上来,这才深情又忘我地回应起了爱郎…
很快,被翻红浪、玉体横陈、满室皆春。
光阴荏苒。
转眼间,已到了正月十二。
这六七日之间,卫府非但已经有泰半迁至承光殿处理国事,而且已召开过数次会议。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数次会议,便已定下今岁卫府的整体目标、战略及规划。
当然了,万变不离其宗。而卫府的“宗旨”只有一个字:苟。
趁北方无战事、凉州又已初步稳定、更兼西域逐渐被满宠捏成一个整体之良机,卫府今岁,是以发展、稳定为主。
基建狂魔赵旻,也终于得以实施其人大修水利的计划。
建安六年、七年这两年,整体上可谓风调雨顺,但赵旻不可能一直靠天吃饭。
所以,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同时保持水土、避免过度用水,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此前,赵旻不是没有修建过水利,但大多皆是以县为单位,修建小型灌渠。
因一县之民力有限,而赵旻又不愿加设徭役增加屯田农户之负担,所以这些小型灌渠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今岁既然无大型战事,而北军五校、中军三校兵卒又不能因此而懈怠,那么,以兵卒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便有了可行性。
那么问题来了。
赵旻首个大型水利工程,准备在何处修建?
答案其实很简单。
让赵旻念念不忘的大汉新国都是哪儿?
长安。
所以,赵旻要修建、或者准确来说是要修复的水利工程,在关中大平原、八百里秦川。
那个水利工程,在历史上曾赫赫有名:
白公渠。
(白公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以上,皆摘自班固《汉书之沟恤志》
白公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
公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
早在西元前129年,汉武帝就采纳了大司农的建议,命水工徐伯率领万人开挖漕渠。
徐伯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漕运关东之粟,同时也可灌溉田地万余顷。
3年后渠成,民得其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