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闻言讪讪1笑。
“大人所言极是。孩儿尚需多多努力方是!”
张裕欣慰1笑。
“阿旻,待太子束发之后,你便应竭力扶持太子,并还政于其人,否则天下恐将生乱焉!”
诚然如此。
若太子成年后,赵旻依然牢牢把持朝政、紧紧握住军权,那么……
赵旻与伏寿私通、生下刘嗣的意义何在?
所以,赵旻毫不犹豫道:“大人尽管放心,赵旻若当真心怀不轨,又岂会有今日大汉即将大1统之局面?”
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因为赵旻无丝毫僭越称帝之心,所以其人才得道多助,为天下1众士人所拥护。
否则的话,以“奉主上以从民望”与“挟天子以令诸侯”间仅隔1线之差距,赵旻早已为天下士人所唾弃,变成另外1个曹操了。
历史上,与赵旻情况类似者,还有季汉头号权臣诸葛亮。
在刘禅继位之初的建兴元年(西历223年),刘禅彼时年仅十7,无力驾驭朝局。
因此,季汉由诸葛亮代为摄政。
建兴2年(即刘禅继位第2年),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于坐上与书曰:“……朝廷(指刘禅)今年始十8,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摘自《蜀书之杜微传》
其实以两汉、3国时代而论,十7、8岁的青年完全可以亲政。
孙策、孙权2兄弟都是在这个年龄发迹的。
不过考虑到“益州疲弊”的特殊环境,“虚君实相”的政治架构,对刘禅也有好处。
然而由于彼时天下战乱频仍,诸葛亮始终未能归政。
这就导致,直至刘禅2十8岁,其人仍未能亲政。
彼时的季汉朝中大权,尽归于诸葛亮的丞相幕府;季汉之政令军令,亦同样皆出自于诸葛亮之幕府。
《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1体”即在隐喻此事。
不明真相之小学生们,犹在讨论诸葛亮为何不对刘禅取而代之……
但实际情况却是,诸葛亮自建兴元年至其人秋风5丈原,便始终牢牢把持着季汉朝政。
诸葛亮甚至可以4意清除异己(比如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1统朝堂。
除天子专属礼仪、舆服规制、祭祀之典等等天子之特殊权力外,诸葛亮实际上与季汉天子并无分别。
但有1点毋庸置疑:
诸葛亮绝无称帝之心,终其1生,诸葛亮都在为刘备遗志,也就是“克复中原”而奋斗不息。
其人最终将自己最后1丝心血,倾注到了5丈原上。
赵旻的情况与诸葛亮当然不尽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