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留在村里。
之后的几十年里,她送走了公公婆婆,教养一双孩子……值得一提的是,周家有五六亩地,在她过门后,她就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下地。这种时候,她生下的孩子就只能交给家里的男人带。
周长宁整日吃了睡睡了吃,偶尔还会看会儿书,什么都不想干,但对于带孩子这件事情他并不抵触。
因为孩子在他身边的时间长,三岁起就会读书了。
周家面上和村里的各家差不多,其实积攒了一些银子,否则也不会送儿子读书,如今看孙子有这个天分,夫妻俩虽然担忧孙子重蹈儿子的覆辙,可有了儿子要求,加上孙子实在聪明,不读书可惜。到底还是把人给送去了城里的学堂。
孩子聪明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把聪明的脑子拿来读书又是另一回事。长子周平宇在读了两年之后,好多书背不下来。
这时候,恰逢周母生病,槐花要忙地里又要忙家里,就不太想让儿子去城里读书了,但是周长宁坚持。
于是,周平宇又读了几年,实在不是那块料,就去学做了账房先生。
他算账的本事一般,人却活泛,在十四岁的时候,娶了教他算账的师傅的女儿。
成了亲,他就更不想回来了。
槐花送走了公公婆婆,整日在地里操劳,又教养小儿子,从来没想过要去城里麻烦大儿子。但是周长宁不愿意住在村里,偷拿了家里的银子搬去和大儿子住。
周家有五六亩地,没有银子照样能过日子。槐花没有想过和周长宁撕破脸。主要也是念及儿子的岳父住在城里,事情闹大了,会让儿子面上无光。
于是夫妻俩便开始了分开住,一个住在城里,一个住在村里,槐花每年靠着种地,虽然没有多少积蓄,但日子也能勉强往下过。
二儿子周平玉比较踏实,娶的是村里的姑娘,夫妻俩成亲时,就比着槐花的积蓄办了事。
成亲之后,夫妻俩就搬到了隔壁住。周家夫妻有几分远见,发现隔壁有意卖地基,想到自家两个孙子,需要未雨绸缪,花钱买下了隔壁。但他们舍不得造院子的银子,想着孩子还小,可以等一等,一年推一年,每年都有事发生。
槐花没有余力操心这些,因此,周家虽然有两个院子,可隔壁却破败的不成样。周平玉不挑剔,带着媳妇搬了过去。
小儿子这样懂事,槐花便把家里的地都给他们种了,每天帮着带带孩子,帮小儿子做饭,就在隔壁吃。
如果她不生病的话,一直这样过下去也没什么,可她有天下雨时,想到后院的鸡圈没盖,跑去盖鸡圈时摔了一跤,一下子把胳膊给摔折了。
周平玉种着几亩地,养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已经娶媳妇,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大家子全指着那点地,手头没有多少积蓄。请了大夫给母亲正骨后,他忙不迭让人送消息去了城里。
平时可以不用管母亲,可是母亲都摔了,总要有人伺候吧。周平玉夫妻俩不是嫌弃母亲,而是村里都是长子养老,如果他们把长辈接了过来,会有人戳周平宇的脊梁骨。
&>> --